En Ru Ar Cn
产品中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特别报道丨进入新十年·协同加速跑 数读保定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3-04 08:58:26 来源: 产品中心

  2024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1588亿元 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总产值1660亿元

  保定晚报讯(记者刘澜)2月11日,位于徐水经济开发区内的长城汽车智能网联试验场项目破土动工。“项目总投资5.2亿元,将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试验测试场景。”长城汽车技术中心验证技术集成部部长李坡说。

  2024年12月16日,保定与北京经济开发区、北京顺义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雄安新区联合申报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榜上有名。市工信局汽车产业科科长何伟表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伴随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不断突破,京津冀地区慢慢的变成了我国汽车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保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2024年营收1588亿元,同比增长8.4%;年汽车产量49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5万台。长城汽车实施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2024年汽车销量123万台,400家上下游公司实现营收超过千亿元。重点零部件企业257家,其中百亿级企业5家(风帆、凌云、立中、精诚、诺博),形成智能网联、动力系统、电子电器、底盘、车身内外饰5大零部件体系。

  2月20日,在保变电气生产车间,一台价格2000多万元的750KV输变电变压器正在生产中。2024年仅是这样的订单,公司就接了36单。获益的除了保变电气,还有为变压器制造提供零部件的40多家本地上游企业。

  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涵盖风电、光电、氢能、新型储能、输变电五大产业体系,2022年11月24日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集群汇聚了保变电气、风帆、国能联合动力、英利等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及未势能源、嘉盛光电、英辰新能源等细致划分领域领军企业。2024年集群总产值1660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12.9%;企业总数约6300家,规上工业公司468家;拥有国家级创新载体11个,省级创新载体68个。保变电气两项产品入选国家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零碳发展研究院建成首条国家级物理法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台氢燃料电池环卫车正式交付。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保定晚报讯(记者杨虎)2024年,保定市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承接疏解转移项目441项,总投资2860.5亿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11年来,保定牢牢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加速构建与京津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央企在保设立二、三级子公司28家,累计达到273家。

  “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东方物探获批建设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华北电力大学燕赵电力实验室开始筹建。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262家,市级以上科学技术研发平台达到60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0家。莲池区县域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全省第一。连续三年入选数字经济百强市,获批国家数据标注基地。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两个产业集群,入选中国民营经济百强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65.1%,连续10个月增速保持50%以上。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健康发展,新开工面积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安国中药材精深加工跻身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白沟入选“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3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收超4500亿元。

  保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助力企业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雄忻高铁、石雄铁路加快推进,保定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实施。央视总台涿州文化产业综合项目陆续交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项目整体试运行,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主体封顶。

  公共服务全面深化。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启动运营。北京“地坛书市”走进保定,8.8万京津老人来保康养旅居,市域外来保就医购药直接结算390万人次、增长88.8%,其中来自京津106.6万人次、增长263.3%。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持续火爆,接待游客超230万人次,成为城市新IP。

  2024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58, 4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保定晚报讯(记者杨虎)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保定市积极筑牢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一道屏”。2024年,保定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新突破,综合指数4.458,创历史最优;优良天数244天。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26,同比提升9个位次,首次退出全国“后二十”,六项因子全部巩固改善,优良天数增加16天,重污染天数减少10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为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保定市在全国率先起草《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7年,保定淘汰亚新、奥宇2家钢铁企业,率先成为河北省设区市中第一个“无钢市”;2019年,首次实现全国168城市“退后十”;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排名第一;2024年,首次退出全国168城市“后二十”。

  2017年,全市主要河流入淀水质基本劣Ⅴ类;2021年,全市主要河流入淀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Ⅲ类;2024年,我市全年8条有水入淀河流年均水质全部达到Ⅲ类,4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

  同时,保定市坚定不移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保定全面开花:成功争创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试点达到6个;累计完成8家企业创A,4家垃圾发电企业在全省率先完成创A,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奥润顺达超低能耗建筑科技科普基地成功入选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基地类典型案例;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达到1300辆,主城区渣土运输全部使用新能源;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连续四年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

  保定晚报讯(记者王菊)当保定的田野遇上北京的餐桌,一场关于净菜的绿色革命悄然上演,保定净菜正成为京城厨房的新宠。

  数据显示,2024年保定净菜生产加工589.6万吨,进京产值168.9亿元,占北京市场22.13%,全省名列前茅。

  这一显著成绩不仅彰显保定市在农业产业升级和市场优化方面的卓越成效,也进一步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实践。

  作为北京“家门口的放心菜”,保定市近年来聚力提升净菜全产业链水平。目前,涞水、阜平等地共布局建设14个环京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超7000亩,生产示范基地10家;培育供京净菜企业74家,年产能达506.5万吨;建设9个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从种植、加工到流通的完整链条。

  为守护净菜“鲜”度,保定市建成覆盖13个县(市、区)的134个果蔬类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阜平、涞源等10个环京县(市、区)完成19个农产品冷链项目提档升级,河北润泽鲜等4家净菜企业更将冷链布局延伸至北京,建设12个仓储节点。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保定还依托京港澳、京保雄共同配送及陆海联运、陆空国际联运物流通道,构建起“清晨采收、午间抵京”的10小时鲜蔬供应圈,仅河北中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企业日均供京净菜就达8吨。

  在严格执行《河北净菜加工规范》基础上,保定市推动105家企业参加“河北净菜”北京“六进”活动,参展展品1589种次,签订4700余万元订单。河北荣傲、保定瑞丽、国熙大央厨(河北)等8家企业与北京高校和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意向采购签约4亿元。保定净菜成功跻身北京部分高校、企事业单位、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和航空公司等高端市场。

  2025年1月,保定市成立净菜协会,将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整合产业链资源,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推动净菜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深化,会让更多北京市民品尝到来自保定的优质净菜,这棵“小净菜”还将书写更精彩的共赢篇章。

  保定晚报讯(记者刘琦)近十年来,地处首都“南大门”的保定,锚定“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定位,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持续推进城市转型、产业转型齐头并进,在承接疏解中加快高质量发展。2023年,保定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3.46%,连续11年位居全省前列。

  研究与试验发展的英文简称为R&D,R&D投入强度是指研发经费(R&D)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核心指标。

  位于保定高新区的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单晶衬底研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图为工作人员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同光半导体供图

  作为全国首个、河北省唯一的创新驱动示范市,保定一直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发展。2012年至2023年,保定市R&D经费占GDP比重从1.51%提高到3.46%。2023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8.7亿元,占全省比重15.2%,较2022年增加3.5亿元,展现出保定蓬勃的创新势能。保定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11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省唯一一个投入强度超过3.0%的城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2021年,保定成为全省唯一一家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成功入选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白石山第三代半导体峰会等国家级品牌活动在保定高频次举办。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向新而行的保定,正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的经济、生物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集聚优势资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打造新样板。

  保定晚报讯(记者刘琦)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自2024年1月3日开馆以来持续火爆,全年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

  2020年7月,保定市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达成共识,建设一座融合世界风格、中国特色、保定元素的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

  经过双方共同推进,2021年4月,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动工开建。这座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保定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点工程。

  据馆方统计,一年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网上好评如潮。 刘琦摄

  设计团队的协同合作、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创新、技术与资源的共享应用,场馆自2021年动工建设,不到3年便落成开放。2024年1月,在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建成30周年重要节点,位于保定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投入运营。新馆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7.31万平方米,是一座集研究、收藏、保护、展示、教育及休闲功能于一体,面向世界的具备超链接、超共享、全开放功能的现代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其中保定市域外游客73.93万人次,占43.49%,京津游客8.72万人次,占5.13%。

  央地合作,国字头文博机构的科研力量充分滋养保定文化事业;三地协同发展的大蓝图上,保定文旅正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为重要抓手,再启新篇。

  北京的疏解需求与保定的地缘优势紧密相连、深度交融,共同绘制出一幅蔚为壮观的文化协同发展图景。现如今,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已然成为保定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品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保定晚报讯(记者刘向线天的“地坛书市进保定”火爆出圈,从经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科技创新到儿童绘本、青少年科普读物,品类丰富、种类齐全,通过推出“新科技改变新生活”“强国有我 筑梦前行”等8个活动主题日,开展读书分享、文化惠民等50余场文化活动,吸引31.67万名游客入园参观,过亿人次线上浏览话题。

  地坛书市是北京市民喜闻乐见的、品牌化的群众性图书文化盛会。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北省人口大市,文化消费量大。这些年来围绕打造“全国书院之城”,正在将更多首都优质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等“文化大餐”引入保定,不断提升阅读便利度,在群众中形成“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文明风尚,营造“香飘四季”的浓厚读书氛围。在此背景下,保定与地坛书市相聚有约、同向前行。

  这是地坛书市首次走出北京,在保定的一次售书“圈粉”。书市多种多样的图书影像、文创作品和一场场互动的文旅系列活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展现北京与保定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以文化为重要支点,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兴业,提升区域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推动京津冀文化交流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通过共建演艺联盟、共办艺术节、共创文艺作品、共育文旅项目、共享文化消费季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深化合作,共同奏响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乐章,“文化圈”更加多姿多彩。2024年“地坛书市进保定”活动虽然落幕了,但是,其对文化资源的区域联动和共享起到强力助推作用,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定也以此为契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统筹三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深化文旅交流合作,带动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2024年市域外到保定就医436.22万人次, 打造20个高水平京津冀医联体

  保定晚报讯(记者王黛)2021年到2024年,市域外到保定就医分别为52.47万人次、109.38万人次、232.33万人次、436.22万人次,其中京津地区到保定就医分别为0.8万人次、8.3万人次、32.8万人次、121.51万人次;异地医保资金流入分别为9.39亿元、13.24亿元、20.86亿元、24.53亿元。

  近年来,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承接非首都医疗卫生功能疏解,着眼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主要工作抓手,全力推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的合作对接。目前,全市10所市属和3所省属医疗机构分别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大口腔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妇产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等15家北京高水平医院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累计签订合作协议294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982项,派驻保定专家诊疗患者36万人次,开展远程医疗合作4.5万例;围绕肿瘤、儿科、眼耳鼻喉、中医、康复、心血管、口腔、肝胆、神经、精神等对接北京优势专科资源,形成与北京合作的特色专科医疗集群;推动构建完善市级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各县(市、区)医疗服务水平同步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2023年12月和2024年5月、12月,京津冀三省市卫健委联合公布三批京津冀医联体名单,我市共计20个京津冀医联体上榜,对促进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保定晚报讯(记者杨虎)2024年,保定市对接京津、服务京津,公共服务全面深化,8.8万京津老人来保康养旅居。

  近年来,保定市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融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打造了一批养老示范项目,吸引了更多京津群众到保定旅居康养。建成1300多套保定小院,依托保定秀美的田园山水、浓郁的风土人情、深厚的乡愁文化,打造沉浸式休闲、旅游、居住、养老、农耕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院落型乡村居住场所,让京津冀花钱的那群人就近享受高品质旅居康养生活。

  养老服务是银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5月,京津冀银发经济产业园在保定揭牌,以此为契机,保定聚力打造京津冀银发产业聚集区和国家康养创新示范标杆。同时,持续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补贴跟着户籍老人走、养老服务标准一体化、养老人才培训及资质认定三方认可等形成制度性措施。截至目前,已有900多名京津籍老年人入住保定养老机构。

  此外,保定市康复医院、保定市中医康复医院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建立医联体;保定市康复专科联盟成立,康复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近年来,保定市强力推进康复医疗事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北方区域性康复医疗高地。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未来保定市要推进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与北京同质化运营管理,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院区建设,加快医疗人才引进储备和医疗设施配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今年将继续和北京、天津老龄产业协会以及京津养老企业对接,力争引进更多优质企业资源到保定投资,并适时组织京津离退休人员到保定参观优质康养项目,吸引他们到保定康养。

  保定晚报讯(记者安亚静)“我来保定工作的第一天,就顺利入住青年公寓,房间设施齐全,还有免费的食堂。”2月23日,保定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贺鸿世说,在这里能享受系列优惠政策,回家探亲有交通补贴,租房、购房也有补贴,更加坚定了在保定闯出一片新天地的信心。

  倾一城诚意,聚天下英才。我市开展“十万英才兴保定”行动,提出连续三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在保就业创业的目标,持续提升保定对青年人才发展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致力于把保定打造成四海英才汇聚、青年群体向往的就业创业首选地。三年来,落实岗位24万个。

  自2022年5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来保定就业创业的十二条措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岗位开发、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诚邀全国高校毕业生来保就业创业。

  我市千方百计挖掘各类岗位,在供给侧上持续发力,全方面提高人才供需适配性,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服务主导产业,在岗位匹配精准上发力,围绕“7+20+N”主导产业,在汽车零部件、数据服务、生物医疗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岗位需求库。聚焦发展所需,在招聘对接提质上发力,围绕国际医疗基地、产业重点项目、高校和职教园区建设等需求,开展“千家企业进校园”“职引未来”等活动。突出赛事带动,在创新创业扶持上发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967个项目参选,其中涉及高校毕业生项目119个,涵盖医疗健康、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诸多领域,我市推荐的5个项目获省奖并晋级国赛,极大激发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

  青春在“保”,“定”有前程。我市正通过更完善的政策体系、更加贴心的服务保障,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激励助力更多人才在保定创业就业、逐梦圆梦。随着慢慢的变多的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保定这座城市将激荡更澎湃的发展后劲。

上一篇:【政务公开】分宜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月报(一)

下一篇:山海丹华府(售楼处)首页网站-山海丹华府营销中心-欢迎您-楼盘详情-最新价格-户型图-容积率@售楼处

Copyright 2020-2023 © 牛牛体育-足球直播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浙ICP备05005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