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Ru Ar Cn
产品中心
怀念这是酒仙桥人记忆里的配套吗?
发布时间: 2024-06-20 09:51:56 来源: 产品中心

  亲们,酒仙桥的基础设施正日益完善,令人瞩目。但你是否好奇它过去的配套设施是如何的?让我们大家一起继续回顾并探索酒仙桥过去的文化、住房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吧!

  作为一个地理爱好者,我在很早以前就对“什么是城市化”有了自己一套并不成熟的见解。而其中“有没有公园”就是我认为的“城市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我看来,一座城市里要是连个公园都没有,那还叫什么城市?那和乡镇有啥不一样的区别?毕竟我河北老家的县城到21世纪初还没有一处公园。而酒仙桥恰好从很早以前就有一座公园。这就是电子公园。

  电子公园位于酒仙桥(此处专指那座桥)桥东、坝河南岸,是我小学时代唯一能步行到达的公园。如今时光已转瞬飞逝近四十年,酒仙桥的许多建筑都被湮没在岁月长河中,而这个公园却幸运地完整保存了下来。

  这几年北京开始流行建“口袋公园”。我看这电子公园恐怕可以算作北京“口袋公园”的始祖,主打的就是一个“小”。它东西长不过一百多米,南北宽才二三十米。按照现在的标准衡量,很难被称为公园——不但小,而且也没有围墙,似乎也没什么公园管理人员——也就是个街心绿地的级别。

  但是在那个年代,“有”就比“没有”强。恐怕当时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人民公园”也不过是这规模吧?虽然那时全国一说起公园似乎就没有不收门票的,但这里有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草树木,有圆形的活动空场,有漂亮石头堆成的假山,有爬满藤蔓可供乘凉的水泥藤架,有水泥铺就的林荫小路……怎么就不是公园呢?

  【不知道是什么石头堆的假山,能够说是电子公园里的地标性景点,要不然为何会当年有人专门在此拍照留影呢?小时候我们看假山觉得很高大,能站到最顶部的石头上,就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关于“电子公园”这一个名字,我现在也很拿不准。如果现在打开手机上的电子地图,这里只被标明是一个“应急避难场所”。而且似乎很多酒仙桥人也不认为这是个公园。至少我爸就颇不以为然,“这哪算是个公园?没听说过!”但在当时,我和我的小学同学们却都千真万确管它叫“电子公园”。

  我印象颇深的是,有一次我们班主任布置作业,题目就是调查“电子公园”的来历。后来好像大家汇总的信息大致显示:这里原先是沿着河岸形成的一处天然垃圾场,后来广大酒仙桥职工为了整治环境、美化家园,便通过义务劳动将这里整饬一新,建成了这个公园。

  尽管这里的确不大,但对我们这些远居京郊的小学生来说,能登高远眺、能有地方追跑打闹、能欣赏花红柳绿,这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城市生活的美好了!

  这些年,在酒仙桥四周出现了一批又大又漂亮的公园,但电子公园依旧是周围老街坊们遛弯、乘凉、吹拉弹唱的好去处,而且前些年又在入口处修建了一座“酒仙”雕像,添了些文化气息,公园的成色仿佛又足了一些。

  接下来再重点说说“住”。如前文所述,酒仙桥这片巨大的建筑群始建于上世纪50年末,建筑以三层楼房为主。乍看上去,不同街坊的住宅楼长得都差不多,但如果仔细对比,又会发现几乎每个街坊的楼无论是从外墙装饰、门框样式、楼顶样式等等方面都和其它街坊的不甚相同。

  特别是一街坊一个独立小院里的两栋楼,相比较而言那装饰简直可称得上精美。原来,这里在50年代酒仙桥建设之初是专供外国专家居住的,后来才给了774厂的职工,仿佛应验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句话。

  【六街坊随拍。仔细看楼外墙的加固结构、门框、雨蓬、窗框的细节都还带有一些审美追求的,本人拍摄于2024年5月】

  【2023年动迁中的四街坊。四街坊的楼显然要比六街坊的简陋得多。所以也是最先被动迁的一批,本人拍摄于2023年】

  【一街坊5、6号楼单独成一小院,应该就是当年的专家楼。无论是阳台上的水泥栏杆、木条装饰,还是楼内的楼梯扶栏和墙上的六边形花窗,都可以想见当年建造的用心,本人拍摄于2024年5月】

  除了楼房本身,街坊内楼群的布局也很有“看头”。据说整个住宅区的设计图纸都是前苏联提供的,因此有那么一点点苏联工人新村的风格。很多楼房并非是单一的、同朝向的“排排坐”。

  典型者如七街坊、十一街坊——如前文提到的——楼群被设计成楼房在四周、中间为空场的格局,从而使几栋楼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空间,人进入其间,立刻就被与大马路上的车马喧嚣隔离开来。不过最初被作为活动空间、可以供小孩子追跑打闹、可以放露天电影的楼间空场,后来大多被盖满了平房。有的是公家盖的,有的是私人盖的,所以现在整个社区看上去就凌乱和逼仄了许多。

  【十一街坊几栋楼之间的活动空场能被保留下来实属难得,本人拍摄于2013年11月】

  因为小学时代曾有几个同学住在这些楼内,我因此得以亲眼见过这些楼内房间的格局:一种格局是“筒子楼”式的,即楼道是个长长的通道,通道两边是排列整齐的居室,厕所和厨房集中于通道的某处房间内,和大多数大学学生宿舍极其相似;还有一种格局是“单元”式的,即整个楼分几个单元楼门,从单元楼门上去后每层有两个住宅门,但每个住宅门里并非只有一家人,而是有三、四家住户,每家住户只住一间居室,几家共用厕所(只有一到两个蹲位)、厨房(各家有自己的灶头和水龙头)。

  【一街坊5号楼就是筒子楼格局。如今各家只能将一些大件放在楼道内,本人拍摄于2024年5月】

  【还是一街坊5号楼里的卫生间+水房。似乎每层几十户就这一间,本人拍摄于2024年5月】如今穿行在酒仙桥各街坊里,这些三、四层的青砖、红砖楼看上去是那样残破,就算只隔着窗户不经意望进去,也显而易见里面居住条件的艰苦。

  但如果我们将思绪拉回到那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即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年代,想想这些小楼里的电灯、暖气、自来水、抽水马桶甚至煤气管道……再想想当时酒仙桥周围那些小村和无边无际的庄稼地,是不是能对这里第一代居民的幸福感和优越感有一些感同身受?

  酒仙桥邻友圈(jiuxianqiao01),为邻友圈旗下酒仙桥社区公众号,爱上酒仙桥,从这里开始!

上一篇:【48812】2011年我国即热式快速(电)热水器十大品牌排行榜

下一篇:水管工年薪超首相 一年收入高达21万英镑

Copyright 2020-2023 © 牛牛体育-足球直播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浙ICP备05005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