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Ru Ar Cn
产品中心
高考北京卷的二十年:从考查知识到启迪思想
发布时间: 2024-10-26 07:23:05 来源: 牛牛nba直播/新品系列

  中新网北京新闻5月6日电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北京高考自主命题成为全国的标杆:多种新题型被其他省市吸收借鉴,多项原题被编写进全国教材……在首善标准和命题高质量的背后,北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日前召开的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二十周年总结座谈会对二十年来北京高考命题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梳理。多位记者正常采访数十位教育专家、一线教师、考生,了解到二十年的探索前行,让考试的功能从选拔工具转变为全面育人的载体;让教与考的关系从“猫捉老鼠”的猜与被猜,转变为双向促进、双向提升;让考核标准从“考知识”到“考能力”,再到“考素养”。

  200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向教育部报送《关于我市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高考“考试科目试行我市单独命题方式”的申请。

  2004年3月,教育部出台“统一考试,分省命题”政策,北京市在原有三个科目的基础上,增加文、理科综合试卷的命题任务,实现全科目自主命题。

  北京高考命题开始思考和探索怎样形成“北京特色”,北京人、北京事进入考卷。

  2010年,新课程推动高考改革,多个学科对试卷结构可以进行调整,进一步深化能力立意命题思想,北京试卷日益成熟。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建议》发布,北京高考命题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四个突出、四个考出来”命题理念,即突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考出来;突出主干知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突出学科思想和方法,把实践能力考出来;突出北京学生的特点,把创新精神考出来。

  2020年,北京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省市开始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数学卷不分文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单科成卷。以文理分科的命题模式宣告结束。

  面对这巨大的变化,北京高考命题组自2017年起即着手准备,进行等级分数转换、试卷结构调整、新题型研发、素养立意命题等研究和测试。考试命题从“能力立意”发展为“素养立意”。

  “这次考的竟然是转校生积极竞选学生会主席的语段场景,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日前,2024年北京市高考第二次英语听说考试举行,走出考场的高三生程思清第一时间跟老师分享她的感受。

  程思清是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学生,听着她的感慨,老师王茜也不由回想起了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王茜既是2009届的北京高考生,又是执教了10年的一线教师。她高考时,北京高考英语听力中“说”的能力并非学习备考重点;从2021年起,英语试卷在上机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说”的考查。

  命题变了,教学必然要变。Free talk(自由谈话)、Role Play(角色扮演)等多元的课上听说活动,英语戏剧节、课本剧展演、辩论赛等课后拓展,都让“开口说”变得妙趣横生。老师们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走上讲台侃侃而谈,小组研讨充分激烈,角色扮演声情并茂……英语课堂不再“寂静”。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中英语教研员刘冬表示,“说”的过程不仅考查学生运用交际语言会话的能力,还教会学生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会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学会与社会、自然建立友善关系。

  2004年历史考题“北京地区人权历史报告”要求学生参照范例,介绍事件,回答问题;而2023年的考题“致敬!致远舰!”则是要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对史料进行辨析和考证,探索历史真相。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研修室主任冉峰认为,题目逐渐要求考生融会贯通历史知识,运用内化的知识对相关史料进行辨析和论证。

  又如,2022年地理试题要求学生论述北京奥运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意义,2023年考题要求考生探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高中地理教研员赵凡认为,这些题源于生活实际且没有固定答案,鼓励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建构、提出观点,是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融通考查。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特级教师马珏认为,这也要求一线教师深刻理解学科本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感知问题。

  再以政治学科为例,2016年高考考了“我为社区献一策”,2022年考了城市滨水空间提升改造事例协商规则的设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张帅认为,独具特色的试题引导一线教学积极创设情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局面,让学生体验到在实践和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学科能力的快乐。

  这种快乐得到了学生的印证。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三(4)班的学生孙艺宴发现,自己被“不由自主”支配了。比如,每天骑车上下学的路上,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用物理知识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正在以额定功率加速中;眼镜上起了雾,他会不由自主地透过眼镜去看不同的灯,观察不一样的光圈,想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这都让他觉得非常有趣。

  “学生日常思考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下次的高考题,甚至是他们将来大学里的研究课题。”每每看到学生们自发地去思考,老师赵志龙都会很欣慰,“知识不应该是‘告诉’和‘记住’,而是能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任教十余年,赵志龙真切地感受到了高考试题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变化。比如,同样是考查“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2015年的考题,是要学生用细线、铁锁等物品,利用工具测量重力加速度,试题给出测量方法,考查学生基于实验原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到了2022年,同个知识点的考题变成了要求学生利用水龙头滴水的情境,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考查的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的高阶能力。另一名化学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比如同样是考查“氧化反应”,过去的考题问铁为什么会氧化?现在的考题问在生活中如果菜刀生锈了,你会怎么解决?

  题目“近”了,考法“活”了,教师们教学的方向也随之变了。课堂教学怎样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单从理论出发?怎样让书本上的知识“看得到、摸得着”?老师们没少花心思,他们自己动手研制实验器材,并在全国拿了大奖;在摄影棚里拍摄实验过程,剪辑视频,变身剪辑师;为了让实验有趣,他们还要化身“魔术师”,让课本上一句“磁力的大小跟距离的远近有关”变成一场直观的“魔术表演”……在八中,实验室是开放的,学生们随时可以在“做”中学,由于使用频次高,其中一间实验室的地砖已经被学生们做重力实验的铁球砸成了“蜘蛛网”。

  科学类学科是中学教学和考试的重要内容,高考题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北京特色。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唐挈认为,在实验中促进学生学会实验、发现问题、建立概念和规律、形成方法和策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学实验教学的良性发展。据他观察,几乎每所学校的实验室数量都增加了,实验教学比重提升了,教师们积极探索基于实验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转化为“实验探究的过程”,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以前,我们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比较明确,强调精准掌握每一个概念、公式、方法,教师踩点教学,考生踩点答题、踩点得分。这种精准限定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弱化了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思维。”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工作负责人表示。命题改革对学科整体性思维的考查,注重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赋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空间,这些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价一道试题出得好不好,标准有很多。如果说一道题时隔几年,仍让当时的考生念念不忘、常常回味,那它大概率是一道不错的题。

  比如即将大学毕业的赵颖,说起自己高考时“‘茶’字发音的传播史”这道题时,仍然眼前一亮。题目通过“茶”在不同地区的读音,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看似在说一个字,其实学生的作答过程,是思索中国古代民间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也是建立民族自信的过程。

  同样亮眼的,还有2021年北京语文卷的大作文题“论生逢其时”,不仅让考生难忘,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讨论。北京市八一学校语文学科教师王文认为,题目着眼于“逢”与“时”,考题启发考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时代机遇互相促成,倡导考生以积极的姿态响应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时代召唤,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试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比如,2020年考题以北京冬奥色彩系统为背景、2022考题以精巧高雅的传统诗词游戏飞花令为情境……都意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增强民族自信,发展科学思维能力。考试,成为一个启迪思想的平台,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

  沿着这条路,北京试题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考查有机融入试题,不断丰富核心素养考查路径,凸显对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的培养。

  这一命题思想在课堂上也有生动的呈现。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学生在城北街道林业站种植马铃薯,上“新春劳动教育第一课”;北京市玉渊谭中学学生书法课上书写日历送妈妈,学校成立渊美学生艺术成长中心;北京宏志中学学生走进国家速滑馆和冰立方,学习滑冰的起立方法等基础动作……近年来,北京市教委鼓励各校开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学校里缤纷多彩的相关课程火热推出。

上一篇:《抓娃娃》一部中式恐怖片?

下一篇:一线品牌卫浴有哪些牌子 点进来确定你的沐浴美好体会

Copyright 2020-2023 © 牛牛体育-足球直播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浙ICP备05005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