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I玩具公司跃然创新(Haivivi)发布了旗下首款AI交互式对话挂件玩具BubblePal。凭借其领先的AI技术和对儿童市场的细腻洞察,创造出能够与孩子进行自然对话并兼具情感陪护功能的下一代智能玩具,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该产品具备多语言交流、多角色互动功能,可随时回应解答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充分激发其探索欲与想象力。
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一个玩偶都有它的生命和故事。想象一下,如果这些默默陪伴他们成长的玩偶能够开口说话,会带来多少惊喜和乐趣。而这正是 BubblePal 设计研发的初衷“我心爱的玩偶能够开口与我说话”。
为了更深入了解 BubblePal 是怎么来实现这些功能的,我们特别采访了 BubblePal 研发团队的产品经理千千,她将从生活上的感受出发,分享关于产品概念背后的思考,以及如何将这些富有创意的想法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Q:为什么BubblePal是挂在玩偶上来与小朋友互动的?为什么你们不直接做一个搭载 AI 功能的儿童玩具?
千千:在产品使用场景还不明确的时候,我们的小团队内部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陪伴玩具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玩具伙伴,进入孩子的生活吗?我们始终觉得这样的关系缺少了一些连接感,以至于无法凸显 AI 的强项。
直到有一天,我家小朋友抱着她最喜欢的“巴巴”跟我说:“如果我的巴巴会说话该有多好呀!”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们想的使用场景吗?让一直陪伴孩子的玩具开口说话,而不是给TA一个全新的玩具,然后忘掉自己的旧玩具,把它们放进黑漆漆的储物间。
Q:我今天有体验咱们的产品 Demo,发现我能够最终靠 APP 切换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关于这一个功能,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千千:在确认使用场景后,我们就开始思考 BubblePal 的基本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切换角色。
这个其实也源于一次晚饭后我和小朋友的对话。记得那天,我们从始至终在聊她幼儿园班里的小朋友喜欢什么动画片,她给我介绍了好多动画片,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我们没听过的。第二天到了公司,我就开始采访我的同事,然后我们就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孩子,喜欢的人物、动画片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决定在这个点上深入,去看看如何把 AI 技术结合真实的使用场景进行设计落地。
Q:所以你们是怎么深入开发这个功能,并且有进化到现在的样子呢?我发现父母也能够最终靠 APP 来自定义对角色的要求。
千千:后面我们采访了一些家长,给他们演示了一下初版的 Demo,发现他们对待这样的产品和这个功能的反馈是正向的,不过有很多人也都提出了具有共性的想法:
“我上次给女儿 DIY 的秘密基地她就很喜欢,我要是让她的玩偶能说话,参与到角色设计里,那也挺酷的!”
所以,再到深入开发 APP 功能的时候,我们开放了一部分的角色编辑权限给到用户,让他们和孩子一起参与到角色创作里,其实这样对于双职工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来说,是有推动作用的。
Q:我注意到 APP 里还有一个每周成长日记的功能,这个能详细说一说吗?为何会有这个板块?
千千:这个功能其实一开始我们也有考虑到,并且放到了开发计划中。但我们的功能开发其实是有优先级的,我们并没有把它放到优先级高的位置,因为我们从始至终觉得BubblePal首先应该是一个玩具,家长的 APP 只是帮助小朋友来设置BubblePal的一个工具。
直到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提到了一件最近令她感觉到很无奈的事情,她女儿一直在上课的芭蕾舞机构跑路了,并且被卷走的学费也可能都打水漂了。不过她跟我说,比起学费,更让她觉得既郁闷又庆幸的事是:她的女儿并没有因为不能去上课而感到伤心,相反还挺高兴的。我朋友才恍然大悟,原来她的女儿一直都不喜欢跳芭蕾!
她说:“也许是我平时太忙,没有及时关注到她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可能是我们已经学了一年多了,这个沉默成本让我理所当然的觉得孩子应该坚持到底。”
聊到这里,让我觉得这也许是当代家长在育儿生活中会面对的一个很常见的问题,现在兴趣班五花八门,什么是小朋友真正喜欢的其实很难拿得准。如果有这么一个玩具,小朋友在平时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会和他聊天,它可以把小朋友提到的事情、甚至小朋友的情绪记录并总结,然后告知家长,那么,也许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怎样正确的认识小朋友的状态,就不那么困难的命题了。
千千:随着 BubblePal 逐渐融入更多家庭,我们目睹了孩子们与它之间的真挚对话,感受到了父母对这种新型陪伴方式的热烈响应。这些宝贵的反馈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也是我们不停地改进革新的源泉。在这条充满创意的道路上,我们大家都希望BubblePal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玩伴,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纽带。我们期待 BubblePal 能继续为更多家庭带来价值,帮助孩子们在充满爱和关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